投稿邮箱:snedunews@163.com | 人员查询 | RSS地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历史回眸

1539323572(1).jpg

  1938

  红色摇篮•战火中的保育院

  1938年,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抵抗日寇入侵的战火中,由中国妇女精英、国共两党政要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战时儿童保育会诞生。同年,陕甘宁边区由高岗等人和边区妇女联合会等发起,成立了战时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

  10月2日,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战时儿童保育院,李之光任院长。保育院的宗旨,是为边区直接参加抗战的军民解除后顾之忧。

  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徐特立分别为保育院题词,其中,毛泽东的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作为办园宗旨,传承至今。

  1940

  随着出征军人子弟和来自战区的难童不断增加,婴幼儿入院、家长探望、物资运输、经费领报及婴幼儿就医等许多问题,严重限制了保育院的发展。经中央妇委批准、边区政府拨款,从1940年初开始,保育院在延安城北20里的李家洼选址新建;9月,保育院迁至延安北门外李家洼。

  1941

  1941年8月,延安女大托儿所、中央统战部托儿所并入保育院,原院部所辖保育、教导、卫生、总务4股扩编为4个科,增设乳儿班;院内儿童由90多名增加到280名,工作人员增加到120名。

  1942-1946反封锁时期

  国民党大封锁期间,保育院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他们养猪、牧羊、纺毛线、缝制衣服、制造玩具,只领津贴不领工资,保证了幼儿的生活标准。

  1942年

  陕甘宁边区遭受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物资极度匮乏。保育院全体工作人员主动放弃总会的薪俸,将之全部用于儿童保育,也难以弥补经费上的不足,保育院迎来建院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1943年

  党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反封锁战斗号召,保育院全体人员投入大生产运动。在最困难的时候,肉、蛋、豆腐、粉条、面食均能调剂供应,并能保证婴儿部、乳儿部乳品食物的供应。

  同年,院部所辖保育、教导两科,合并为保教科,明确提出“保教合一”教学原则,该教学原则至今仍备受推崇。

  1945年

  7月,保育院改“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8月,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边区的保育工作并没有终止。

  1946-1948大转移时期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保育院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转移,1948年9月,回到延安,在这期间,保育院的孩子经历了行程1千多里的战斗行军,接受了1年零8个月的战争生活锻炼,孩子们在磨难中迅速成熟,这也成为教育的史诗。

  1946年

  11月,受国共内战影响,保育院奉命转移至子长县(瓦窑堡)。

  1947年

  3月25日,保育院奉命向绥德方向继续转移。4月30日,接绥德专属“鸡毛信”,东渡黄河。5月5日,保育院大部队抵达黄河边李家沟,次日拂晓,所有孩子安全渡河,进驻山西省离石县碛口镇王家沟。

  1948年

  9月10日,延安光复后,保育院从王家沟出发,同月22日回到延安李家洼,完成安全大转移,这是保育院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属于孩子们的长征史诗。

  1949年

  11月1日,保育院自延安迁至西安建国路信义巷,隶属西北军政委员会,更名为“西北儿童保育院”。

  1955年

  5月13日,院址迁至建西街,隶属西安市教育局,后更名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迄今隶属关系和院址均无变动。

  在八十年的时间长河中,这所从战争年代走进新时代的“红色摇篮”,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亮晶晶的星”为培养目标,以“气质做人、品质做事”为队伍建设准则,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办园条件,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幼儿园”、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基地、陕西省示范幼儿园、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巾帼文明示范岗、西安市一级幼儿园、西安市“名校+”工程“名校”单位。

  目前,一保占地面积24456平方米,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15816平方米,绿化面积8066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7个,在院幼儿696名,教职工167名,其中特级教师2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2人,陕西省教学能手16人,西安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共18人。今日的一保,泱泱净土,雅丽明旸,开创了红色摇篮教育的新篇章。

  2018年,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迎来八十周年华诞。保育院的老师和孩子们,将铭记老一辈的教导,发扬延安精神,勇担使命,面向未来,育国之栋梁!


标签: 西安市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友情链接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产品服务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