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nedunews@163.com | 人员查询 | RSS地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用文化办学,让文化扎根

  酷暑七月,艳阳炙烤,宝塔含笑,延河柳枝窈窕。沟沟卯卯,绿荫斑驳,天蓝的纯净,阳光明媚的耀眼,温度热的人们的心也快被蒸融了。来自北京教育学院引领下的全国各地的名校长领航工程的精英校长们,在烈日的陪伴欢迎下,来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为延安教育呈现了一顿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延安的校长们展现了一份用热爱与信念凝结的治校思想。有幸参会,感触良多,略作整理以记之,学之。
  一、何谓学校,何谓学生
  北京教育学院干部培训院院长胡淑云教授在《中国传统的“务本”文化》中,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谈起,娓娓道来,谈到“本”之含义,木下一横,乃草本之根,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部分;谈到末,木上一横,乃草木之枝蔓;做事不可本末倒置。因为本,是木之生命,有了本,木才会拥有勃勃生机,拥有成长的条件与机会;没有了本,木就缺少了生命,就只能是一根没有生命的没有发展的木头而已。由本末,谈到学校,询问现场的校长们,学校是干什么的?当听到大家齐声回答“学校是育人的”,胡老师微微一笑,育人的地方,只有学校吗?会场顿时静默一片。是啊,育人的地方,只有学校吗?当然不是,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学校既然没有承担全部的育人责任,国家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教育、重视学校教育呢?学校,到底承载着怎样的育人重任呢?胡老师从学校的发展谈起,谈到学校的教化功能,谈到学校的终极目的,谈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记忆特别清楚,感触特别深刻的是这样几句话:
  老人带孩子,一般情况都会用“后果威胁法”:玩火烧死你,下河淹死你,不吃饿死你,上山让狼咬死你……你能说老人不会教育孩子吗?不会吧,这是老人在教孩子“活”着的知识,让孩子不能做什么,否则活不了,这不就是最直接的关于“生”的教育吗?
  学校又是什么?专业看孩子的场所! 专业看孩子的场所,首先要关注的是什么?自然是孩子的生命,也就是我们认识一直很到位的安全!安全,致命的问题,包括死、伤、病、残等等。可是,我们在学校里教给孩子这些知识了吗?教给孩子如何应对死、伤、病、残最基本的知识了吗?学生学到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了吗?面对危险来临的时候,学生不知常识,不懂应对,不守规则,不能自救,这和育人难道说没有关系吗?
  学生又是什么?学:学习,仿效。仿效、探索、认识不知道的东西的一种行为;生:与“死”相对,生存;与“熟” 相对,陌生、生疏。也就是不知的、不会的、不懂的、不能的……,还有生计,谋生大计;生活,饮食起居一切活动。“学”“生”两个字连城一个词,就是要学会生存,养生之道,活着的基本常识;学会生活,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学会生产,自食其力的能力,养家糊口的能力,乃至兼善天下的能力。
  所以,学校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足够多的知识,培养学生足够强的能力,提高学生足够高的修养,让学生能够活着,能够活的更幸福,活得有尊严。
  简简单单地咬文嚼字,却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务本”理念。是啊,作为教育工作者,关爱生命是第一位的。《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如果忽视了人的生命,忽视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教育,就只剩海市蜃楼了。
  二、何谓学校文化,何谓学校文化建设
  北京教育学院杨雪梅教授在其开场言中,向大家提出了三个问题: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是否同义?学校文化有那些构成要素?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是一回事吗?当问题抛出之后,全场静默,所有校长都陷入了深思,我也不例外,虽然认识有限,也及时给出了心中的答案。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不同义。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通过理念引领、制度约束、课程实施、活动开展而形成的厚重的、稳定的精神气质与环境氛围,属于隐形文化,隶属精神领域;校园文化则是指校园内的物质布局、活动开展、制度要求,属于显性文化,隶属物质领域。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载体与过程,只有通过长久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以育人活动为载体所表达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制度规范的有机整体。
  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并不是一回事。学校文化是已经形成结果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正在进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者长期按照一定的办学育人目标坚持开展并逐渐形成的一种教风、学风、校风,这种稳定的教风、学风、校风构成了学校的气质与特征,这种气质与特征便是学校文化。
  诸如清华附小的师生普遍具有温文儒雅的气质,这是清华附小多年教育的结果,这种结果便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彰显,学校理念的一种彰显。
  对于校长来说,建设学校文化要在学校已经形成的气质与特点上做深做细。如果一所学校缺乏稳定的理念引领、课程传承、制度约束、师德建设,就很难形成独有的文化气质;如果一所学校一任校长一套做法,一任校长一种理念,学校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作为一任校长,担负的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还有精神文化的形成。
  三、所谓专家,何谓校长
  在北京教育学院石英德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专家与校长的不同之处。专家是用理性思考未来的,校长是用行动创造未来的。校长要在专家的理性思考中寻找学校建设的切入点,让专家思考的问题在实践行动中得以落实、解决。
  石教授说,名校长的行为特征是“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对此,我深有感触。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所引发的问题都是创造性的,没有创新的思想与创造性的思维,校长难以应对诸如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没有创新的思想与创造性的思维,校长难以落实诸如制度改革、团队建设、知识管理、文化建设等激励引导性的管理理念;校长的思维水平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所以,石英德教授强调了“校长的自我管理”。他说:校长要有大视野,了解教育大势;校长要有深思考,回归教育本真;校长要有坚强的信念,引领学校发展;校长要有高修为,提升个人魅力。
  作为一任校长,要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而是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他用一张图片做了生动地诠释:图上有一颗高大的树木,一群动物排成一排,正在听考官宣布考题。这群动物有猴子、大象、鱼、海豚、小鸟,小狗,小兔子等等,这位考官正在说:“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统一的考试,请爬上那棵树。”,我们看了,也不禁失笑——无论给你怎样的条件和方法,海豚和鱼能够爬上那棵树吗?大象能够爬上那棵树吗?答案是否定的。事物的个性差异那么明显,为什么要统一要求呢?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想到却难以做到呢?根本问题,还是办怎样的教育的问题,还是校长办学方向的问题。
  一天半的时间,除了高大上的报告,还有高大上的办学经验介绍与校长沙龙。特别是一个小时的校长沙龙,吸引了所有与会者的眼球与耳朵。沙龙的主题是“立德树人”,优秀的校长们侃侃而谈,将自己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与做法娓娓道来,宝鸡实验小学的“毕业礼”,大明宫小学的“枯木文化”,都令人耳目一新。
  一场丰盛的精神食粮在沙龙中缓缓落下帷幕。正是
  酷暑炎热,挡不住教育赤子真挚育人情;
  追根溯源,探寻着延安精神美丽中国梦!

标签: 文化办学 扎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友情链接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产品服务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