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nedunews@163.com | 人员查询 | RSS地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藏区探秘——陕甘川边7日游

  向往远方,探秘异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2019年暑假伊始,我与友人相约,自7月13号下午至19号下午,历时7天,游览了陕西汉中的青木川、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现就一路所见异域风情分享于您。

  7月13号下午两点,我们一行四人即踏上了旅途。我们自商南出发,向西穿越秦岭,历800里秦川,晚上歇宿在平凉。习习凉风吹来,暑热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我们喝着扎啤,吃着烤肉,任和风吹拂,一学期的劳顿,顷刻抖落,一身清爽进入梦乡。

  第二天,我们直奔兰州。到兰州,拉面是必须要吃的。于是,同行者即打开手机,搜索了一家上好的拉面馆——马子禄牛肉面馆,在导航的引领下,我们几经周折,终于在市内的繁华地段找到了这家面馆。进得店来,服务员热情地推荐我们吃套餐:每人一碗拉面,四碟小菜,一大盘牛肉。一口面下肚,顿觉淸香爽口,难怪余秋雨先生曾盛赞道:“面条淸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确实,兰州拉面与兰州出版的《读者》一样,醇厚敦朴,耐人寻味,构成了甘肃乃至大西北味道。为我们提供了上好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傍晚,我们进入甘南,歇宿于夏河县。我原以为甘南就是甘肃省的南部,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从地图上看,甘肃省的地形就像一只哑铃,呈西北——东南走向,甘南位于其东南部的南方,系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简称,不仅是一个地理方位,更是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合作市和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七县,拉扑楞寺即位于夏河县西郊,凤岭山脚下。

  7月15号上午,在烟雨朦胧中,我们游览了拉扑楞寺。拉扑楞寺,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1982年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寺内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寺院建筑风格粗犷大放,古朴典雅;佛像、古籍、壁画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周边神奇俊秀的山川与浓郁的藏族风情,使得拉扑楞寺显得更加神秘。我们来到寺院,首先是抚摸转经筒,祈福平安。偌大的寺院四围,悬挂着大小不同、质地不一的转经筒,我们手抚转经筒,踏着泥泞,一圈下来,手酸腿沉,疲惫不堪。然而,看着那些在泥泞中一步三叩首、口中念念有词的信徒们,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巨大魅力。

  告别拉普楞寺,我们驱车来到桑科草原。桑科草原距离拉扑楞寺18公里,有公路直通。它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为了具体的了解牧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深入帐篷,和牧民交谈。据该牧民说,他们户均草场约600亩,他一家养了40多头牦牛,家庭收入主要是出卖成品牛和牛奶。成品牛的价格在一万元左右,鲜牛奶10元一斤。我们去时,女主人正在帐篷外面挤牛奶,牛奶喷射到奶桶里,发出“涮涮”的声响,极富节奏感。我们取出自带的水壶,灌满一壶,带到临近的饭店里加热煮沸,一杯下肚,甘甜爽口,通身和暖(这里前一天下过雪)。我们粗略估算,一户牧民年出售20头牦牛,再加上卖牛奶的收入,年收入至少20万元。他们在放牧时,不仅骑马,也开小汽车;不仅有帐篷,也有自己的固定住房,窥斑见豹,藏民们真正是走在了“社会主义康庄的大道上”啊!看着牧民夫妇写在脸上的微笑,分明流露出了幸福感、获得感。下午,参观了黄河第一弯,晚住玛曲县。

  7月16日上午,我们游览了尕海湖和郎木寺。

  尕海湖,位于碌曲县,不仅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更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一块明珠,1982年被评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夏日的尕海湖,烟波浩渺,万鸟聚会,成群的白天鹅、灰雁、斑头雁、灰鹤、棕头鸥、赤麻鸭、绿翅鸭、针尾鸭、鸬鹚、草原百灵等近百种鸟类,从南方和东南亚一带飞来,在这一高原“神湖”安家、产卵、育雏,这里也是黑颈鹤重要的繁殖基地之一。漫步在湖边的栈道上,放眼望去,明净的湖面,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洁白的云朵,让我们充分享受着大自然丹青妙笔馈赠给的美妙画卷。

  接着,我们游览了郎木寺。郎木寺是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虽然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的格尔底寺,二寺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院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着。

3(2).jpg

  在郎木寺,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辩经。二是藏人的丧葬仪式。辩经是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过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荫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为西藏三大寺佛学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我们这次参观的辩经活动是在辩经堂进行的。我们脱去鞋子,轻手轻脚,边走边听,绕经堂一周,经堂里喇嘛们席地而坐,两两对辩,我们虽听不懂藏语,但能感觉出辩论的激烈氛围。

  藏人的丧葬习俗大体有四种。一是天葬。也称“鸟藏”,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曲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分割)尸体。然后,群鹫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尽,要将剩余部分拣起,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之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二是火葬。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收起骨灰盛于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静地。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于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于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三是水葬。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者孤寡、幼童死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置河中,以供奉“河神”。四是土葬。对于藏民来说,这是最差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风、天花、炭疽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才用土葬。其寓意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我们听完导游的介绍,正打算去郎木寺后面的天葬台一探天葬的细节,其时正有一死者欲行天葬,但主人家不希望外人观看,我们也心有不忍,便作罢。细细思量藏人的丧葬方式,不论是哪种葬仪,都渗透着“人生来自自然,死后应当回归自然”的理念,颇值得我们汉族人学习。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典范。

  7月17日上午,我们告别郎木寺,准备游览若尔盖花湖景区。

  为了抄近道,我们选择了一条乡间小路。进入四川境内,虽然道路并不宽敞,但都铺上了柏油,每隔500米左右的距离,都修有错车道,会车相当方便。其时,天空正下着小雨,道路两边高大挺拔的冷杉,经雨之后显得更加苍翠。当我们车行至一个小村庄时,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和孩子们扯起一条红色丝带,把道路拦住了,正在我们疑惑不定的时候,一位藏族姑娘走到车前,用她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们说:“今天是藏历的大喜日子,希望过往的客人有所赏赐”。我们也没有详细考证是不是藏历吉日,付过小费,她们也捧出一把酥油糖作为酬谢,并异口同声的欢呼“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4.jpg

  若尔盖草原位于川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的若尔盖县境内,是四川省最大、全国第二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如果说桑科草原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若尔盖草原则是大家闺秀了。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驾车在草原上奔驰,既像撒开四蹄的骏马,又像展翅高飞的雄鹰,令人心旷神怡,无比舒畅。面对成群成群的牛羊和马匹,你会情不自禁地的放声歌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行走在若尔盖草原,我真正领略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辽阔壮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草悠悠,一望无涯。草地中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联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面对革命遗址和眼前的美好景色,我不禁联想起那句挺流行的话:“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何止是负重前行,直接献出的就是生命和鲜血!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若尔盖,驱车向扎尕那驰去。扎尕那是天然石头城,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西北30余公里处的益哇乡,藏语意为“石匣子”。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东边耸峙的峻峭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列为石门。纵观景区,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古朴、宁静、典雅而神秘。无怪乎在中国的自然景区中它能够进入前三名。

  7月18日,我们抵达黄龙景区。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岷山主峰雪宝鼎玉翠峰脚下,纵深约7.5公里,横宽约2.5公里,平均海拔3550米,从空中俯瞰,如一条黄龙蜿蜒于苍山翠谷之中。沟内密布着数以千计的钙华彩池、钙华滩流和钟乳石溶洞,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结构最完整、造型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992年收录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们进入景区是乘坐缆车上去的,观看了“黄龙”的全貌,返回的时候,我们步行,近观了“黄龙”的鳞片、爪子和触须,远观与近距离结合,越看越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

  下午,返回到汉中,住青川县城。

5.jpg

  7月19号上午,我们顺道探访了青木川镇。青木川位于宁强县西北,地处川、陕、甘交界处,襟陇带蜀,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最西边的一个镇。因出了一个人物魏辅唐而名声大振。魏辅唐原是贫苦农民,弟兄三人,因杀死当地民团团长而掌握了当地大权,种植罂粟而发家,购买枪支数百条,成为陕甘川边界一支强大的武装,雄踞一方,为陕西独一无二的地方统治人物。魏辅唐先后当过宁强县独立自卫队大队长、陕甘川三省九县联防办事处副处长,建有豪宅数处,娶了大小老婆六个。他虽然种植大烟,自己却不抽,也不允许部下抽;他重视文化,办中学,办剧社,送乡里贫困孩子出去念书,而向往山外生活的魏辅唐却从没有出过山。青木川解放前很繁华,有洋行、商户、茶馆、酒店......这一切均是魏辅唐的成就。

  1949年12月,宁强解放后,魏辅唐带队携枪投诚,1952年镇反运动中,被定为恶霸土匪被枪毙,枪毙地点就在魏辅唐所建的辅仁中学操场。

   对于这样一个善恶集于一身、褒贬不一的人物,我不愿过多评价,那毕竟是历史的产物,但在他的老宅里留存的许多器物倒是让人大开眼界。包括兵器、酒器、烟具、农具、交通工具、教育类等等。兵器既有古代的戈、茅、剑、戟,也有近现代的洋枪土炮;交通通行类既有八抬大轿,也有日式汽车;酒具类包括盛酒器具尊、壶、区、卮和饮酒器具爵、角、觚、觯等等。教育类里,我最喜爱的是戒尺,淘了两把。戒尺长约尺余,宽约寸许,竹子制成,黄漆油面。我暂且不想讨论戒尺巨大的教育功能,单凭戒尺上面撰写的文字,就让人爱不释手。一支上面书写的是《心经》,另一支上面书写的是《论语》。《心经》教人看破世事,毫无挂碍;《论语》则教导我们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集于一身,大概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吧。

  下午,我们顺利返回,结束了7天的游历,虽然身体略感疲惫,但心里却快乐着。因为我们有满满的收获,我们期待着下一次能走的更远一些。(陈金玉) 

  


标签: 藏区 7日游

下一篇:完粮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友情链接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产品服务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